走好环保新路子 人居环境改善快
作者: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来源: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浏览: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5-04-05 17:29:22 评论数:
对具备可监测、可统计、可考核条件的重点行业进行重点控制。
我国目前危废实际年产量超7000万吨,而危废实际处理处置量仅占当年危废产生量的38%左右,且历史已累积大量危废。地方国企曲线救国,通过外部扩张布局国内环保市场一方面,国有资本通过直接并购民营企业进军危废处理等热点环保领域。
随着海绵城市、水十条下水环境治理市场高速发展,公司未来有望进一步获取订单,此部分2~3年内增速有望达到50%。未来市场弥合资质趋严下正规、大型、规模化的危废处置企业存机遇。此次广晟公司收购东江环保股权,代表了国有资本在危废处理领域的一次重点布局。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国企开展曲线救国,通过并购国外环保类企业,进入环保市场。据证券机构测算,我国危废年处理缺口在千亿级别。
危废处理实行资质审核制度,通过正规渠道核准的危废处理率不足20%,且中小企业多、规范少、市场无序化竞争严重。有证券机构分析,随着环境质量考核目标趋严和环保行业进一步整合,优质民营环保企业将越发受到国有资本青睐。关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下一步工作重点,陈吉宁表示,十三五期间,将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改善保护效果为主线,以防止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为重点,注重改革创新,严格执法监管,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大力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构建相邻自然保护区间的生态廊道,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各类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四是区域布局尚需完善。一些自然保护区按照行政区界划建,导致同一生态系统内分设不同的自然保护区,影响了生态系统完整性。一些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还没有建立自然保护区。
三要夯实基础工作,建成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天地一体化监测核查体系,健全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网络。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水生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不足,包括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在内的海洋保护面积约占我国主张管辖海域面积的4%,距《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倡的到2020年10%的目标仍有明显差距。
有的地方为追求经济利益,多次不合理调整、甚至撤销自然保护区;一些地方在自然保护区内,甚至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盲目开发建设,导致生态系统碎片化,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和价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46处,总面积97万平方公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2294处,总面积50万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全国已建立2740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42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4.8%。优化和整合相关财政资金,加大支持力度。
陈吉宁在报告中指出,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在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和保护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典型生态系统及珍贵自然遗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定期开展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开展两次遥感监测,对省级自然保护区每年遥感监测一次,重点区域加大遥感监测频次。加快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健全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政府主责、部门协同、社会监督的管理格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加强法制建设,研究完善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加快制定自然保护区降级退出机制、促进水生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的规章和制度。
一是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加强信息公开,引导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区监管,研究建立自然保护区公共监督员制度。
二要深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和管理体制,逐步解决多头管理、碎片化等问题自2016年1月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应当通过网站、地方主流媒体等公开渠道按月公开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信息。
明确政务公开工作四原则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年初召开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和深度解读力度,加强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完善权威发布机制,及时回应社会舆论关切。《方案》要求,要紧紧围绕《土十条》实施工作,做好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环境保护部明确提出,将继续推进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企业自行监测信息公开,督促地方环保部门加快推进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公开重大生态环境专项执法督查信息;定期公开重点案件督办、挂牌督办案件和重点案件后督察情况信息;公开环境保护部行政处罚、排污收费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等相关信息。为推进全国重点区域及主要城市空气质量预报信息公开,自2016年1月1日起,环境保护部全面开展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工作,向社会发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信息。为推进信息公开工作的实施,环境保护部将从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经费保障、加大考核监督力度和完善激励问责机制入手,为环境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提供组织保障。《方案》提出,成立环境保护部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明确职责要求。
记者了解到,根据《方案》,今年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期盼关切。据悉,发布的内容包括:重点区域未来5天形势、省(区、市)未来3天形势、重点城市未来24小时和48小时空气质量预报、城市空气质量指数范围、空气质量级别及首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建议措施等。
环境保护部将加强主动宣传,积极运用媒体发布信息,解读政策,引领舆论,回应关切。为推动环评工作信息公开,实现环评规范化、透明化,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环境保护部要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全面公开建设项目环评、竣工环保验收、环评资质的受理、审查、审批政府信息,全本公开环评文件,全文公开批复文件。
水是生命之源,公众对于饮用水水质知情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方案》明确,环境保护部将进一步推进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信息公开工作。
《方案》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公众关切,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按照部党组工作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有关要求,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细化政务公开工作任务,推进行政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方案》明确把推进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公开、推进环境监察执法公开透明、推进政务服务公开、推进政策执行和落实情况公开等作为环境政务信息公开的主要任务。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做好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环境保护部在办公厅设立了政务与信息公开处,主要负责拟订和组织实施环境政务与信息公开工作规划、计划,承担环境保护部环境政务与信息公开、政务大厅、行政审批网上受理和办理的协调管理工作。以信息公开推进环境管理据介绍,环境保护部将以推进环境管理信息公开为抓手,以公开促落实,以公开促规范,以公开促服务,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
环保部近日印发《环境保护部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期盼,大力推进环境保护政务公开工作。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同时,政务与信息公开处负责环境保护部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环保专网、部政府网站和部机关内网信息发布审核,并对全国环保系统政务与信息公开工作给予指导。《方案》要求,出台重要政策,牵头司局应将文件和解读方案一并报批,相关解读材料应于文件公开后3个工作日内在环境保护部网站和媒体发布;对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的法规政策和重大措施,由相关业务司局协调部主要负责人通过参加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带头宣讲政策,年底前部主要负责人解读重要政策措施不少于1次;对涉及环保的重要政务舆情、媒体关切等热点问题,要认真研判处置,借助媒体、网站等渠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环境质量信息公开逐渐制度化随着人们对空气质量关注度的不断提高,空气质量预测逐渐成为公众规划生活的重要参考依据。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工作,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做好政务公开工作,明确分管领导,配齐配强政务公开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这些预测信息的公开有利于公众提前掌握空气质量状况,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方案》明确了做好今年政务公开工作的基本原则:1坚持依法公开,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为依据,推进环境保护政务公开工作;2坚持便民快捷,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政务和信息公开作为维护公众权益、方便公众生产生活的重要途径;3坚持上下联动,做到横向全覆盖,纵向全连接,形成环境信息公开的整体效应;4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公开工作的精细化、可操作性,务求公开实效,让群众看得见、听得懂、能监督。环境执法监管信息涉及企业、政府和公众三方利益主体,对于信息公开的要求较高。同时,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开供水厂出水、用户水龙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信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
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在各地引发强烈反响自2016年1月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应当通过网站、地方主流媒体等公开渠道按月公开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信息。
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做好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环境保护部在办公厅设立了政务与信息公开处,主要负责拟订和组织实施环境政务与信息公开工作规划、计划,承担环境保护部环境政务与信息公开、政务大厅、行政审批网上受理和办理的协调管理工作。这些预测信息的公开有利于公众提前掌握空气质量状况,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
水是生命之源,公众对于饮用水水质知情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明确政务公开工作四原则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年初召开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和深度解读力度,加强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完善权威发布机制,及时回应社会舆论关切。